暑期社会实践特辑(五)《一条大运河 两岸戏曲声》暑假全媒体社会调查项目有序推进

发布者:周琰发布时间:2022-08-24浏览次数:395

   2022年7月中旬以来,《一条大运河两岸戏曲声》暑假全媒体社会调查项目在连续高温酷暑中如期展开。本次调查分为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徐州、淮安五个小组,针对大运河江苏段沿岸传统戏曲的代表性城市进行分散调查活动

  “水路即戏路”,中国传统戏曲历史上向来有“水路传播”一说,自宋朝以来,不同剧种在京杭大运河沿岸交流融合,奠定了大运河两岸“百花齐放”的戏曲面貌。作为大运河的核心段,江苏段是全线历史最悠久、文化遗存最丰富、活态利用最好的河段。根据资料显示,目前全国各地300种传统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五种:京剧、豫剧、评剧、越剧和黄梅戏,均分布在京杭大运河周围或流域附近,江苏段沿岸10余种传统戏曲——昆曲、锡剧、扬剧、淮海戏、淮剧、柳琴戏、徐州梆子等则是京杭大运河传统戏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《一条大运河两岸戏曲声》项目组围绕传统戏曲传播传承”两个关键词,并以网络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为重点,开展区域性社会调查。无锡市锡剧艺术中心(锡剧博物馆)孟佳芸、沈雅宏两位同学参观相关展厅,深入了解锡剧的历史渊源。锡剧博物馆由陈列展厅和戏楼两大部分组成。展厅主要围绕“锡剧的起源与演变”与“锡剧受到的重大关怀、重大活动、群星璀璨、获奖一览、影视一览、传承谱系”两部分展开,以静态形式展现锡剧的产生、发展、繁荣和传承历史,展出文字、图片、实物等相关历史资料。尽管现场略显冷落,但不乏有家长陪同学生前来打卡拍照。值得一提的是,戏楼延续了博物馆陈列陈设的静态展示,每一段时间都会有锡剧表演,动态展示锡剧艺术的魅力,比较成功探索、创新了戏曲专业博物馆的展示形态。

北面的淮安组杨帆、张睿同学先是来到了看起来外观有些陈旧的淮海剧团所在地,深受触动。紧接着,来到淮安戏曲博物馆进行调查,她们将目光聚焦于淮海剧厅和淮剧厅,大致了解两个剧种的发展历程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,思考下一步的调查走向。

苏州组沙萱、陈艺萱、程馨儿同学前往昆曲发源地昆山,参观了昆曲博物馆和昆曲艺术中心,深入了解昆曲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。参观中,三位同学深切地感受到到科技对于昆曲传播和传承带来的的帮助,比如AR、VR、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手段,参观者近距离观赏昆曲表演,切身感受昆曲之美。调查中,同学们发现在昆曲文化中心的古典戏台,每周都安排有昆曲和评弹专场演出。工作人员表示,如今无论来历史溯源厅参观的游客还是去古典戏台观看演出的观众,已经明显呈现一个年轻化的趋势,昆曲文化中心成为许多青少年的“打卡”点。

截止目前,项目的暑期调查活动还刚刚开始,遇到了诸多不曾想到的问题、难题和困惑,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发: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在接下来的走访调查中,或许有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,但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,寻找我们需要的答案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撰稿:孙涛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审核:陈长伟